二、科举取士制度
为保证取士用人制度得以顺利推行,明代科举考试有一整套组织措施,皆甚完备而周密。考生从报名到答题、行文都有规定。考生报名须填写家状,包括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户主、举数场等,还包括父母年龄,现任或曾任官职,严禁冒籍。凡籍贯假冒,姓系伪谬者,一经查出,即行斥革,如若中式则革去功名。考试方式主要有经书义和策论两种。从形式上看二者没有什么区别,都采用作文答题形式。但从内容看,其要求及出题范围有所不同。经书义的题目出自经书,策论的出题范围较宽,不只经义,还包括历史、时事政治等。明代对科举考试的试题有具体规定,总体来看,明初比较重视有实用意义的学问,强调考核《大诰》等明代法律、条令。正统以后,考试题目要求典雅、平和,不许以有伤大雅、讥讽朝政的题目为难考生,而忽视了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考核。
考生答卷有严格的程式要求。对答卷的字数有种种规定,如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本经义每道限500字以上,《四书》义、论每道限300字以上,时务策每道限1000字以上。洪武十七年(1384年)规定《四书》义每道限二三百字以上,其余每道限200字以上。然而这些规定仅限定了最低字数,因而造成考生答卷越来越长,给阅卷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万历元年(1573年)对答卷字数作了新的规定,经书义文字限制在600字上下,冗长浮夸的不许中式。万历八年又进一步限定在500字以内,超过的不予以誊录。关于行文风格,规定墨笔答卷,行文要回避皇帝的名字、庙号,也不许叙述自己的身世、经历,要审题准确,不得误解离题,行文要求典雅朴实。科举考试的内容,严格局限于儒家经典及宋儒对这些经典的解释,文体使用对偶。后来,这种文体逐渐发展为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严格注重行文格式的应试文体,通称制义,亦谓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等。每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起股、虚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明代八股文定于洪武,而完备盛行于成化以后,八股文定型后,考生所作的经义、四书义,就以八股文为范,使科举考试程式化更向前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