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墓葬雕塑
唐代是我国陵墓建设的一个高潮。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21帝,除末代的昭宗、哀宗葬在豫、鲁外,余均在关中(其中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一陵),故有“关中十八陵”之称。它们都排列在渭河以北的盆地北缘,自西而东绵延百余公里,大致形成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扇形。
唐代帝陵借鉴了魏晋南朝流行的所谓“阴葬不起坟”的做法,即以天然峰峦为陵,内开墓室,不另起坟。唐18陵,除献陵、崇陵、端陵设在平坦地段外,其他15陵都是“依山为陵”。唐代帝陵四周筑内外双层城墙,四面对中开门,各门外列石狮一对,南门外为长达三四千米的“御道”,即古之神道。御道两侧陈列许多石刻,内容包括石兽、石人、石柱和石碑等。唐初高祖献陵和太宗昭陵还未形成定规,故石刻的题材、位置和数目不一。
昭陵六骏(唐)
献陵有石虎4对,石犀1对,虎高1.7米,宽2.4米,犀比虎约大一倍,均作走动觅食态,风格凝重古朴,简洁有力。
昭陵开以山为陵的制度,陵前置有14躯诸蕃君长圆雕像,均为唐太宗所擒伏而归顺的一些国家、部族的首领,意在炫耀国威武功。此外,置于昭陵玄武门内的浮雕“昭陵六骏”,是唐代石刻艺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六骏”即是6匹骏马的浮雕,其中4件现已移置在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里,另外两件于早年被帝国主义分子盗窃至国外。它是根据李世民在作战中骑过的心爱的6匹骏马雕刻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