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对“尊尊、卑卑”,反对“君君、臣泛、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反对拉帮结派搞利益集团,原始道家的“无亲戚君臣上下”的观念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一而不党,是口天放”。这不仅是一首田园牧歌,而且是人类自由的一曲崇高的颂歌,它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反对人吃人的异化社会的一切制度。
在《老子》与《庄子》中,下面这一段话几乎是一字不易的,“至德之世”均是:
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乐其俗,安其居,邵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且不说这种“小国寡民”的政治如何(后文将另加阐述),但是,他们所追求的这种“见素抱朴,少礼寡欲”的“所属”,我以为恰巧是人性的觉醒,是在宗法、等级制度的重重压迫下人性的觉醒,是代表整个人类的呼声的,因此是合理的、正义的、进步的,而且其有普遍意义。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庄子·马蹄》)这一愤嫉的斥问,包含有多少内容呀!人,本来是自由的,硬要划人一个固定、僵化的规范中,毁的便是人的本性。圣人们的“仁义礼智”恰巧是罪恶的渊蔽,是历史倒退、人性异化的结果。《庄子·则阳》中便对杀盗提出了抗议:“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君人者”才是大盗,有什么资格来治理、惩办“士民”呢?他并非是废除死刑的“始作俑者”,却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