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大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3.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
随着民生制度的日益健全,历史因素、制度因素对民生问题的影响逐步弱化,而现实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却持续增强,因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要更为重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调整,重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不但系统、全面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关于民生思想的精髓,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具体的新的举措,如供给侧改革等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物质得到极大丰富,民生思想也逐步完善。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生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目标,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思想体系。从大的方面看,一是对民生思想的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二是对传统民生思想进行了内容拓展,增添了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强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定位,也为人民描绘了未来美好的民生愿景。而在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无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