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印光大师为筹建道场,四处募化,每次筹到的钱还来不及用,就先拿去救济旱涝灾民。印光大师心系众生,心念众生苦,不忍独安乐,即使无寺庙住,也不以为意。
(二)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
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恩。
我为什么要办教育?佛教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何要如此辛苦办教育呢?因为过去前人办教育成就我,老师教育我,才使我有今日的成就,应该要回报。想到过去师父收我做徒弟,才有因缘学佛得度,那么我该如何回报师恩呢?我就以多收徒弟,给予众生慧命来报恩。
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因为有许多人待我好!吃的、穿的、用的,种种方便皆受惠于人,处处享有人家给我的笑容,给我的合掌,给我的赞美,这一切我该如何报答?只有发心度众来回报。所以,想到父母有恩于我,师长有恩于我,就要发心度众,只要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不忘众生恩,自然有慈悲心度众生。
(三)念因缘是度众之慈
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人无法单独存在,须仰赖各种因缘和合,互相依赖才能生存。像我童年未曾读过多少书,而能认识一些字,主要是因为母亲听我读故事小说时,在旁指正我的错别字,让我有了识字的“因缘”;家里人口稀少,无人烧煮三餐,年幼的我自动负起烧饭煮菜的责任,不意却获得卧病在床的慈母指导,让我得到烹调秘诀的“因缘”。少时亲近信佛虔诚的外婆,在外婆的念佛诵经声中,增加我信仰的“因缘”。家乡寺院庵堂很多,出家人衣袂飘然、法相庄严的行仪,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种子,不知不觉中蕴酿我出家学道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