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文方块字为基础”,不应阐释为“跟中文方块字几乎相同”,因为日本文字比汉字有着更多的死结和疙瘩——多到人们普遍认为,日语的书写系统是目前最为复杂的书写系统。那么,就让我们直接走近这堵看似不可逾越的日本文字之墙,看看我们能不能神奇地翻墙而过吧。
日语里的汉字(Kanji)以及它们怎样发音
日本最早的文本完全用中文方块字书写,它是公元5或6世纪由韩国学者引入的。和不再使用汉字的越南语和韩语不同,日语从未替换汉字,而是增加了一些插件。建立在中文方块字基础上的书写系统,绝不可能简单。但由于日语和汉语(普通话)在结构与基本词汇上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汉字本来并不特别适合日语。故此,用汉字书写,对日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日本人决定使用中文方块字之后(也叫作“汉字”,日语发音为“kanji”[5]),发生了些什么情况呢?首先,汉字的发音线索丧失了。如我们在前一章所见,大多数汉字由语义和语音成分(为读者提供了解其意思和发音的线索)组成。在日语里,语义成分保留得很好,但语音部分就不行了。毕竟,这些字符现在要用来表示日语而非汉语单词,在一种语言里发音相似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可不见得非得发音相似。跟我们回到经典的例子:如果“妈”字在外形上借用了“马”,这是因为在汉语(普通话)当中,“妈”和“马”这两个词的发音类似,可在英语里,它们发音一点也不像——在日语里也一样。故此,跟汉语比起来,孩子和外国学生更难于记住日语里汉字的视觉形象和正确的发音关系。为了让书写变得更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若干届政府都公布过“常用汉字”名单,规范汉字的书写,限制汉字的总数量。即便如此,如今的常用汉字仍然多达2136个。在实践中,至少还会用到另外100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