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族地区各级学校里,汉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不少蒙古族的学者、文人善于用汉文写作,如主纂过《绥远通志》的荣祥,通汉学经史、擅诗律骈赋,印有《瑞芝堂诗草》行世。长期担任蒙藏院长的贡桑诺尔布,是蒙藏学校的主持创办者,他积极提倡学习汉族文化,本人也精通汉语音韵学,喜作汉诗(著有《竹友斋诗集》),擅长书法和绘画,还同汉族著名学者梁启超、吴昌硕、罗振玉等人往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的一些蒙古族文学青年,以蒙汉文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民主革命的剧本,如话剧《额尔登格》,歌舞剧《蒙古之路》,歌剧《反抗》,《上延安》和《孟巴特》,秧歌剧《送公粮》等,揭示了蒙古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歌颂了汉蒙人民之间的革命情谊。
再如哈萨克族。该族不少知识分子都懂汉文,能直接阅读鲁迅、毛泽东等人的著作,从中汲取思想营养。著名诗人和教育家克孜尔·马木尔别克,不仅精通汉文,能以汉文写作,从1920年起,还在本族大力提倡学习汉文,并自己创办学校给本族青少年教授汉文。[45]
至于那些以前就广泛使用汉文的民族,如回族、壮族、白族、水族、侗族等,进入民国后,又都有了较大发展。以侗族为例,这一时期,用汉文创作的侗族文人大量出现,尤其是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深的侗族北部方言区,发展更为迅速。苗延秀、潘乃霖、舒守恂、王天培和杨和钧等,是他们中的出色代表。其作品反映侗族人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以往有较大提高,作品形式上也有进步,除了传统的汉文古典诗词之外,还产生了杂文、新诗、小说、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