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受命赴武昌平叛的陆军部大臣荫昌出身满洲正白旗,曾受德式军事训练,资历较高,也是袁世凯旧交。受命平叛,荫昌的最大顾虑是如何指挥他根本指挥不动的北洋军。不是北洋军不能战,而是北洋军不愿为清廷战,清廷已是岌岌可危。
在此时机,袁世凯旧交、素爱钱财的“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乘机入宫奏请重新起用袁世凯,会同荫昌调遣各军。素恨袁世凯的摄政王载沣不得已,于十月十四下旨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除湖北军队外,荫昌所率各军及水陆援军,亦得会同调遣”;这道诏命没有把前线军事全权交给袁世凯,而只给了袁一个副职,对此,袁世凯回奏称,“足疾未愈,难肩重任”。袁世凯一日不出山,大清帝国最具战斗力的北洋军便一日不动弹。
为解荫昌之困,清廷于十月二十再命“小站旧人”、协理大臣(相当于今日副总理一职)徐世昌微服前往彰德,询问袁世凯意图。袁世凯开出六项条件:明年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开放党禁;宽容武汉起事人员;授以前方军事全权;保证粮饷供给。这六条,实际上要把军事与政治大权,全部从皇族内阁手中夺过来,甚至于载沣与奕劻的地位,都将不保。
鉴于袁世凯要价太高,清廷只好倚仗荫昌。但北洋军屯兵信阳(河南)与孝感(湖北)之间,并不执行命令。十月二十二到二十四,湖南长沙、江西九江、陕西西安纷纷发生起义;十月二十五,革命军在汉口发动攻势,进展到三道桥。革命来势迅猛,不仅南方震动,北方的形势,也渐趋不稳。十月二十七,载沣不得已召回荫昌,委任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其职务。前线的北洋军听闻袁世凯要亲自来督军,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