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视野下的心灵本性
一、文化塑造心灵
布鲁纳所说的文化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以符号形态呈现的活动体系,它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组成。在宏观层面,文化呈现为庞大复杂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与体制、权力、名声等联系在一起。“文化被视为一套包含各种价值、权力、交换、义务、机会和权利的系统”,这些成分构成一个体系性的整体,对体系中的个人施加了种种影响,提出了各种要求。在微观层面,作为文化系统之中活动的个人,他们每天都必须与文化体系打交道,他们将这个庞大体系看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库,通过符号性的交换活动,从中获取文化工具,组建自己的工具包,用以对付这个体系,并建构起一系列的实体、自我和能力,借此实现自己的个人天赋。以后者的精神来说,它专注于个体人如何建构“诸般现实”与各种意义,以便能使他们适应于系统之中,同时也注意在此行动中,个人要付出什么代价,以及他们可以期待什么结构。
布鲁纳认为文化不但塑造了心智,还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包,凭借这些工具,我们不但建构了我们的世界,还建构了我们的自我与我们的能力。“文化形塑了心灵,而文化也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我们得此而来构建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对于自己和对于我们的力量何在的种种观念。”①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文化塑造了人的心灵,根本不存在与文化无关的白板式心灵。也就是说,心灵的构造和实现都是透过人类文化的作用,人类的心灵、自我、意识的存在,都受到文化的约束,心灵要是不通过文化,就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尽管文化塑造了人类心灵,但人类并不完全是机械被动的,人仍然拥有自由。文化仅能提供工具包,使用工具包的是人。人们在使用工具包时,拥有挑选的自由。因此,文化的建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文化决定过程,它仍然包含着个体能够参与、改变世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