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择校是他们的一项正当权利。只要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有差距,择校现象就会长期存在。
对于政府来说,择校是他们发现校际差距、均衡教育资源的市场参考。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资源均衡化,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面对见仁见智并将身体力行的择校,家长更应考虑的是:究竟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不输在“终点线”上!
严行方
2003年11月
家有学子——家长择校比较烦
有太多的家长相信:艺术幼儿园+实验小学+民办初中+示范高中+名牌大学=高薪白领。他们为此不惜代价。有的干脆说“学校要多少钱您提吧,五万八万我都认了!”
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观念,是一种根深蒂固、贯穿于几千年来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用“举世罕见”来形容绝不过分。
几乎所有的家庭和家长,从孩子取名一直到整个上学过程,对他(她)都始终抱有一种超值期待。有的甚至把这个过程提前到了胎教、同房、择偶阶段。
孩子还没有出世,甚至还没有成为胚胎时,未来的父母就憧憬着他(她)将来会如何有出息。孩子出世以后,为了取一个能够寄托家长期盼的名字,往往从《新华字典》翻到《康熙字典》还嫌不够,翻完了《辞海》仍然是一脸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