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良知并非像某些人误解的那样,是佛教中所说的顿悟,认为它无需思考,时机一到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实际上,在阳明先生的理念中,良知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思考,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良知:它是经过我们慎重而周密地思考后,所确定的最正确、最符合道德的观念。这种思考并非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瞎想,而是必须遵循道德律,有其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当然,我们不必过分压制自己偶尔的幻想,因为幻想有时就像是梦的翅膀,能带我们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是,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无缘无故的发呆,以及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空想。因为这种空想不仅无法帮助我们认清现实,还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在虚无中度过光阴。
【原文】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
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